2021年7月19日-24日,由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主办,航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系承办的第三届厦门大学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暑期学校在线上成功举办。本届暑期学校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13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代表作为嘉宾,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与两百多名参会学生、学者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沟通。
 本次暑期学校主要介绍了微纳制造与智能制造在材料、零部件、仪器设备上相关的仿生、设计、工艺、控制和应用以及5G和芯片等热门研究方向,涵盖了激光加工技术,传感器技术,仿生传感器,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光谱仪,工业4.0,智慧交通等主题。邀请到的专家及学者有:洪明辉教授、王凌云教授、梁云虹教授、刘秀成教授、贺学锋教授、张文明教授、谢金教授、申政高级工程师、蒋永刚教授、罗明教授、沈彬副研究员、吕苗教授、苏亮高级工程师。
 本次活动总共吸引了近300名学生及科研人员报名,覆盖本、硕、博、科研人员等多种学历。在授课过程中大家认真听讲,课后踊跃提问,积极探讨,学术氛围浓厚。大家纷纷表示期待有机会能继续参加下一届暑期学校的课程。
 部分学员暑期学校学习心得: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微纳制造,仿生学与智能材料、微磁无损检测技术、MEMS传感器与多种学科的交叉应用、航空航天和交通领域的发展与问题、以及我们目前所处的工业4.0等诸多前沿知识。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激发了求知欲。”
 “通过本次暑期学校的学习,让我再次意识到未来科学研究一定会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除本专业外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应当是我们未来学习的重点。”
 “不踏出门,就获得这么多的新知识,感受大咖青年才俊的学术风采,对广大学生而言是备受鼓舞、深受启发的,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学术兴趣和职业生涯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报告嘉宾及报告题目(按照报告先后顺序):
 
  
   
    
     报告人  | 
     单位  | 
     报告题目  | 
    
    
     洪明辉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推动激光精密工程从微尺度走到纳尺度:进展、挑战和机遇  | 
    
    
     王凌云  | 
     厦门大学  | 
     面向极端环境用传感器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 
    
    
     梁云虹  | 
     吉林大学  | 
     仿生智能驱动材料设计与制造  | 
    
    
     刘秀成  | 
     北京工业大学  | 
     零部件力学性能的微磁无损检测技术与仪器  | 
    
    
     贺学锋  | 
     重庆大学  | 
     涡振与驰振耦合增强的压电风能采集器研究  | 
    
    
     张文明  | 
     上海交通大学  | 
     智能材料结构与微纳系统力学创新设计  | 
    
    
     申政  |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 
     轨道交通牵引动力装备前沿技术  | 
    
    
     谢金  | 
     浙江大学  | 
     MEMS压电声波传感与驱动  | 
    
    
     蒋永刚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仿生流场感知原理及其传感器制造技术  | 
    
    
     罗明  | 
     西北工业大学  | 
     航空复杂零件智能加工技术  | 
    
    
     沈彬  | 
     上海交通大学  | 
     工业4.0下半场:5G+A-IIoT  | 
    
    
     吕苗  | 
     厦门大学  | 
     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光谱仪  | 
    
    
     苏亮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智慧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及研发实践  |